互聯網 俠名 汽車美容技術
隨著中國汽車產銷量的迅速增長,近些年消費者對汽車產品和服務的投訴業(yè)急劇上升。一方面,我國汽車產銷雙雙超過1800萬輛,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汽車產銷冠軍;另一方面,國內汽車投訴量急速上升,汽車問題越來越引起重視。 去年汽車投訴1.4萬多件 日前,中國消費者協(xié)會公布了2010年全國消協(xié)組織受理的投訴情況,從相關數據來看,汽車行業(yè)投訴量同比上升51.1%,創(chuàng)歷史新高,是所有投訴商品和服務行業(yè)中同比上升幅度最大的。 汽車投訴中,合同糾紛占比13.7%,根據消費者反映的有關情況,一些汽車銷售商將翻新車、事故車當作新車出售,涉嫌消費欺詐。受理汽車投訴量從2006年的7761件快速增加到2010年的14093件,呈逐年增長趨勢。 統(tǒng)計顯示,消費者對汽車重要零部件質量問題和服務質量問題的投訴仍占絕大多數。同時,有關新車質量的投訴越來越多,6個月以內新車用戶的投訴比例竟然占到投訴總量的60%以上,這一比例著實令人吃驚。 去年汽車產品質量及服務質量的投訴具體有三大特點:首先,發(fā)動機、變速箱方面的投訴明顯增多,主要表現為發(fā)動機機油消耗量大、自動變速箱掛擋不走車、手動變速箱打齒輪等問題。其次,典型投訴方面,輪胎和剎車系統(tǒng)等安全問題的投訴比較突出,投訴主要集中于價格5萬元-20萬元的汽車產品。輪胎方面反映的問題主要包括爆胎、鼓包、開裂等,多數是購買半年內輪胎就出現了問題。再次,新車問題(多為購買半年內的車輛)的糾紛多,因同一故障屢修不好或者關鍵部件出現問題,車主提出退車、換車,而維修站只修不換,且多次維修不能解決而引起的投訴。 汽車"三包"刻不容緩 然而,由于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缺乏,消費者遇到汽車問題時很難做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很多消費者都是只會開車卻不懂汽車方面的常識,一旦車輛出現質量問題時,對于究竟是消費者自身使用不當還是車輛本身缺陷造成車輛故障,也始終缺乏一個客觀公正的第三方機構予以檢測認定,這就導致廠家或經銷商推諉扯皮、消費者無可奈何的情況。消費者在與廠商的較量中處于弱勢地位。 之所以會出現上述問題,根源在于汽車"三包"規(guī)定的缺失。這個"難產"了七年的法規(guī),自2004年起直到今年,都還是處于研究階段。這也造成經銷商、生產廠家以及消費者之間權利與義務不清,消費者索賠無門、維權困難。 去年,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產品三處處長謝鵬鴻透露,"汽車三包"政策正在進入深入研討,制定可操作的細則規(guī)范,將有望在2011年上半年出臺。7年來汽車"三包"政策能否在今年開花結果呢? 中國消費者協(xié)會副秘書長董祝禮建議:"國家盡快出臺汽車’三包’政策,降低檢測鑒定門檻,減少檢測當中投訴難的問題,消費者現在急需汽車’三包’。"總之,汽車"三包"政策如果能夠適時出臺,恰恰可以從正面促進中國汽車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能夠讓消費者買得放心、開得安心、用得舒心。
隨著中國汽車產銷量的迅速增長,近些年消費者對汽車產品和服務的投訴業(yè)急劇上升。一方面,我國汽車產銷雙雙超過1800萬輛,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汽車產銷冠軍;另一方面,國內汽車投訴量急速上升,汽車問題越來越引起重視。 去年汽車投訴1.4萬多件 日前,中國消費者協(xié)會公布了2010年全國消協(xié)組織受理的投訴情況,從相關數據來看,汽車行業(yè)投訴量同比上升51.1%,創(chuàng)歷史新高,是所有投訴商品和服務行業(yè)中同比上升幅度最大的。 汽車投訴中,合同糾紛占比13.7%,根據消費者反映的有關情況,一些汽車銷售商將翻新車、事故車當作新車出售,涉嫌消費欺詐。受理汽車投訴量從2006年的7761件快速增加到2010年的14093件,呈逐年增長趨勢。 統(tǒng)計顯示,消費者對汽車重要零部件質量問題和服務質量問題的投訴仍占絕大多數。同時,有關新車質量的投訴越來越多,6個月以內新車用戶的投訴比例竟然占到投訴總量的60%以上,這一比例著實令人吃驚。 去年汽車產品質量及服務質量的投訴具體有三大特點:首先,發(fā)動機、變速箱方面的投訴明顯增多,主要表現為發(fā)動機機油消耗量大、自動變速箱掛擋不走車、手動變速箱打齒輪等問題。其次,典型投訴方面,輪胎和剎車系統(tǒng)等安全問題的投訴比較突出,投訴主要集中于價格5萬元-20萬元的汽車產品。輪胎方面反映的問題主要包括爆胎、鼓包、開裂等,多數是購買半年內輪胎就出現了問題。再次,新車問題(多為購買半年內的車輛)的糾紛多,因同一故障屢修不好或者關鍵部件出現問題,車主提出退車、換車,而維修站只修不換,且多次維修不能解決而引起的投訴。 汽車"三包"刻不容緩 然而,由于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缺乏,消費者遇到汽車問題時很難做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很多消費者都是只會開車卻不懂汽車方面的常識,一旦車輛出現質量問題時,對于究竟是消費者自身使用不當還是車輛本身缺陷造成車輛故障,也始終缺乏一個客觀公正的第三方機構予以檢測認定,這就導致廠家或經銷商推諉扯皮、消費者無可奈何的情況。消費者在與廠商的較量中處于弱勢地位。 之所以會出現上述問題,根源在于汽車"三包"規(guī)定的缺失。這個"難產"了七年的法規(guī),自2004年起直到今年,都還是處于研究階段。這也造成經銷商、生產廠家以及消費者之間權利與義務不清,消費者索賠無門、維權困難。 去年,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產品三處處長謝鵬鴻透露,"汽車三包"政策正在進入深入研討,制定可操作的細則規(guī)范,將有望在2011年上半年出臺。7年來汽車"三包"政策能否在今年開花結果呢? 中國消費者協(xié)會副秘書長董祝禮建議:"國家盡快出臺汽車’三包’政策,降低檢測鑒定門檻,減少檢測當中投訴難的問題,消費者現在急需汽車’三包’。"總之,汽車"三包"政策如果能夠適時出臺,恰恰可以從正面促進中國汽車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能夠讓消費者買得放心、開得安心、用得舒心。
|
|
|